说起职场人的自我定位,离不开一个名词:企业。因为,你的身份是企业人,而不是庙堂人,也不是江湖人。
世上有形形色色的组织存在,比方说,政治组织、经济组织。政治组织重不重要?重要!当然重要。在中国,政治组织是无所不能,多远都在的。然而,在实际生活中,相比政治组织,职场人还是更关心自己所属的经济组织,也就是“企业”,因为它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。
那么,企业究竟是什么?
企业是从事生产、流通、服务等经济活动,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,实行自主经营、独立核算、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。
上面是企业无数个定义中的一个。大家都不喜欢定义,因为定义是管理学家才关心的事情。而且,企业的形式一直在变,企业的定义也一直在变,没有什么比这更闹心的了。不想记定义怎么办?那就不记好了。其实,我们领会企业的本质即可。
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,企业本质上是“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”,它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,降低整个社会的“交易成本”。简而言之,企业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的一种资源配置机制。其中两个关键点:一、资源配置机制,二、降低社会交易成本。这两点是推动企业形式和定义不断演变的核心因素。
企业的这两个关键点,如何理解?俗话说,读史可以明智。让我们来瞧瞧企业的历史演变。
最开始,经济组织是从个体经济,确切地说,是从家庭经济开始的。这一时期,被称为自然经济。典型的代表是中国传统社会的“男耕女织”。然后出现的是手工工场。手工工场多以血缘关系、邻里关系为纽带,共同生产经营,形成的简单粗放的经济组织。
以上两个时期,还称不上企业。真正意义上的企业,是经济组织的下一个阶段——近代企业。
近代企业,大约公元1800年左右,伴随工业革命兴起。近代企业有两大特征:一个是科学转化为应用技术进入到经济组织;一个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,大批社会人进入到企业中工作,他们和企业主除了雇佣关系,没有血缘、邻里或朋友之类的社会关系存在,从而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。这就是马克思常说的那个名词“社会大生产”的由来。前者是形成社会大生产的基础,因为科学进步带来的新应用技术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,从而大大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,从而使得更多人买得起用得起,进而出现商品供不应求,这一市场反馈导致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,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,最终形成社会大生产,也就是近代企业的第二个特征。在历史上,“科学转化为应用技术进入到经济组织”的重要性,哲学家们并没有意识到,其中就包括马克思。这一点,大家要充分理解。毕竟,我们不能指望哲学家给科学家唱赞歌。
紧接着近代企业,是现代企业。科学家和哲学家虽然是两条路,但是,随着道路的延伸,两条路出现了重合交集。法国哲学家孔德创立社会学和实证主义,将西方哲学从近代带入到现代。而科学家们也将目光从自然界转向社会及社会个体。于是,到了20世纪初,社会科学家出现了。社会科学家们,就是用科学手段研究社会的一群人。其中一部分社会科学家,把企业作为科学研究对象,在此基础上,一门新科学出现了,那就是“管理科学”。随之而来的就是现代企业的出现。
所谓现代企业,区别于近代企业,就在于:一、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,形成职业化的管理阶层;二、根据科学管理理论,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。
进入20世纪后半,企业形式进一步演化。这一次的变革对象是所有权,形式是股份制。前面说,企业是一种社会资源的配置机制。这一时期,社会上出现了规模巨大的中产阶级。他们掌握着相当部分的社会财富。如果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,他们的财富就会变成土地主的窖藏金,形成沉淀性财富,而不是投入到扩大再生产。如何能够将他们手中财富的能量爆发出来呢?人们想出了股份这种形式。通俗的说,是由于企业资本要吸收大众投资者,但是大众投资者的投资额相对较少,所以采取把企业巨额股本划分成小额股份的形式,按照出资比例分享收益,共担风险。中国常说:集中力量办大事,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。股份制企业,其实质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。
20世纪末21世纪初,知识经济兴起。与自然经济工业经济(注:近代企业现代企业都属于工业经济阶段企业形式)不同,在知识经济时代,企业员工的知识成了公司的主要资源,资本的重要性显著下降。为了更有效地配置和发挥雇员的知识资源,期权企业出现了。当然,其实质是雇员可以从未来的收益中获得更多的分成。所有权让位于期权,这是企业形式变革的一个方向。
从所述企业的历史沿革,我们能够领会到些什么呢?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。这便是企业的真实“存在”。